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

病理探源2:諸苦所因,貪慾為本

在這慾望支配的世界裏,定力稍為不足,更會被貪念吞噬。有人會問:「貪有甚麼不好,慾望推動社會進步。」我不否認此點,你我也非聖人,但求我們不忘貪慾至病。

越貪越福薄

一些疾病的發生跟長期對某事物的貪慾有關。貪字得個貧,越貪越是失去。得到甚麼?失去甚麼?自己衡量。如縱情於色,都會招致提早收機,甚至家破人亡;欲得名利,而願意勤勞付出,雖多見成就,亦難免七勞八損;苦貪名利,但又好食懶做,心中空虛,弄得怨念頻生,甚至瘋瘋癲癲;識飲識食,脾胃一損,百病叢生。長久以後,貪慾迷心,即使自知問題所在,亦不願改過。一念貪私,萬劫不復,病不獨自身,在家,也在社會。

得到也病

能滿足慾望,心理雖未必成病,但生理多已有疾。
大凡快意處,即是受病處。不同的癖好,日積月累引起不同的身心行為毛病。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觸發,各欲其快,不知自止,傷本損元。久視傷血,久聽傷精,多食傷脾,久坐傷肉,久卧傷骨,意散則氣散。不是叫我們不視不聞不食不思,只是希望大家多觀際自己有甚麼習慣或癖好,好好節約。往往最輕微不起眼的,才會積習成癖,積癖成病,如每日一咖啡、奶茶,因應不同體質就變成胃痛,失眠,暗瘡等。

得不到也病

慾望日增,極身作樂而不知足,是社會繁榮的副產品。求不得苦引起的病,不比吃喝玩樂,食色性也的病輕。心靈有病,身體不久亦必失守,出現的病徵更是千奇百怪、千變萬化。
一個經常妒忌,嗔滿胸中的人,那種長期心理不平衡的情緒和表現,不止影響自己,亦影響家人,臨床上經已越來越多有抑鬱、燥狂、強迫症傾向的人。

處方之法:寧減勿加

讀書的時候,老師教誨,遇到醫不好病時,處方應以減法,勿把方子越開越大。患者常問「經常病,食甚麼東西會好一點?」我答「與其多,不如少。」衣食住行,人們總是想著自己缺了甚麼,但擁有的往往已超過應有的。如一個腹脹噯氣的病人,一個肥肚腩,直接壓著腸胃,終日不是坐著就是食,即使每天吃藥,只可能稍有改善。病因是多了一個肥腩,改善則須改掉貪吃和貪於逸樂的性格,而不是食甚麼去消腩。
其實所有病也應先以此法行先,以戒為首。無奈江山易改,品性難移,再加上社會風氣日壞,慾望的傳染,戒貪實在是難。唯有做好自己,好好體會因愛果生病,從貪始覺貧,知足常樂。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